南京市雨花台区凤集大道15号

生活噪声扰民,需要理性看待!


为什么生活噪声扰民问题非常普遍?一是城市化进展太快,而相关立法滞后。

导致对建筑隔音指标方面,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没有监管,比如《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虽然对住宅建筑,有部分强制执行条款,但是并无监管执行单位。

另外对已有相关的法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未能及时修订。

比如生活噪声方面执法和处罚存在缺失。

现行声环境质量标准现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是房屋质量方面的原因,这又包括毛坯房本身的质量和装修质量。

主体责任是开发商的房子质量差,次要责任是业主装修时,对房屋的声学处理缺乏意识,没有采取声学装修措施。

先说毛坯房本身的质量,房地产泡沫经济造成的商品房泛滥,为了经济利益,追求速度和成本,自然质量都按照底线在走,还有很多开发商属于行业外来户,抱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原则,质量更是没有保障。

如此楼板怎能隔音达标?再说装修质量,绝大部门业主在装修时,没有采取声学处理措施。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随着商品房的大面积入住,隔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在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得以集中体现,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之前难以未卜先知,导致时机延误,没能在装修时就充分考虑,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为什么解决生活噪声扰民问题那么难?房屋作为保护隐私的私人空间,休憩调整状态的港湾,发泄情绪的窗口。

理论上,在这里,一切正常的生活活动都应该被允许,并且得到充分施展,这包括产生噪声的行为。

生活噪声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不可克服的。

当然很多情况下,对产生噪声的大小,可以有意识的控制。

问题在于,除了类似装修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噪声,绝大部分生活噪声的影响,应该是在建筑房屋内,就被有效控制的,所以,住户无需特别去注意。

如果居家正常生活都要小心翼翼,那么就谈不上居家生活质量,家的一些属性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很难想象,在家走路要踮着脚,吃饭挪个椅子要轻轻拿轻轻放慢慢移动,练个钢琴声音要特别去调小,受委屈了想放肆哭一把还要改小声抽泣,使用吸尘器、洗衣机、空调、电视机还要担心别人投诉,如此等等。

个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本该是建筑隔音应该解决的问题,却要求用约束行为去解决,这完全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自然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约束行为只能是权宜之计,且治标不治本。

而且当约束行为不能解决,或者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时候,如果还去苛求,那就属于道德绑架。

综合上述,生活噪声扰民难解决的原因也就清晰了,主要有以下原因:1)商品房质量差,且装修未做声学补救处理,导致的房子整体隔音质量差。

由于装修已经完成,此时想要解决隔音问题,为时已晚。

另外做隔音加强处理,需要破坏原有饰面,搬移家具,占用使用时间等,并且大多只能起到改善隔音效果的作用,而要彻底解决隔音问题,往往需要拆除原有装修,重新做声学装修,代价实在太大,普通家庭难以接受。

2)绝大多是生活噪声,本身不应该成为扰民问题,而是由于房子整体隔音质量差引起的,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导致了正常的生活活动受到了影响。

因此不能上升到法律问题的层面,即使在道德层面,也不能说肯定就是产生噪声的一方理亏有过失,起码这是不能被产生噪声的一方所认同接受的。

其实,大家都是噪音扰民的受害者。

只是因为对噪声的敏感程度不同、立场角度不同、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处理噪声扰民问题的方式不同。

但是,采取侮辱、对抗、暴力等方式,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以暴制暴只能让噪声扰民问题升级大家都要理性看待生活噪声扰民问题,相信本质上,谁都不会特意去制造噪音影响别人,也不想让自己的隐私生活被别人察觉,更不想因为这个事情去发生矛盾,耗费大量精力,大家都希望拥有一个良好的居家声环境。

当下的生活噪声扰民问题,一定要求归咎的话,那只能说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带来的阵痛。

在此期间,大家一方面要自觉尽量避免产生较高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以及在特殊时段的生活噪声,一方面又要对别人的正常生活噪声多一些包容,遇到这些问题,多以沟通提醒为主。

如果真心要去维权,建议去起诉无良开发商,而不要同是受害人的业主之间相互为难,让罪魁祸首逍遥法外。

毕竟要想根源上解决生活噪声扰民问题,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提高商品房的建造质量和做好声学装修处理,而前者是我们的合法权益。

而维护这些权益,只有更多的业主站出来,推动立法、监管的完善,让无良开发商受到惩处,才能逐渐让生活噪声扰民问题得到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