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凤集大道15号

致所有难友一封长信:邻里噪音处理思路


作者:Frank 公众号:安静之家大家好,我是Frank,在做这个公众号之前,不知道竟有这么多人与我遭遇相同。

人世间,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别人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难友”,一声“难友”,包含了千言万语,只有真正经历过邻里噪音的人,才能理解“难友”的痛苦。

两年前,我第一次被楼上脚步声吵醒,愤怒过、咒骂过、想过反击,也想过搬家,但是除了沟通,我真的想不到更有效的办法。

向物业投诉,物业无权干涉楼上业主生活习惯;社区调解,走个过场劝你邻里之间相互包容理解;报警,民警只能提醒对方看管好小孩,别让小孩乱跑。

可当民警刚下楼,楼上小孩又开始咚咚咚地跑跳。

你再报警,民警只能回答你:小孩我们管不了的。

一年前,我试图反击,工具在某宝购物车放了三个月,后来想了想,既然三个月都忍下来了,不如就算了吧。

我始终没有迈出反击这一步,对于反击,我以前都是避而不谈的,因为担心我的言论引导大家去反击,更怕大家反击后遭到报复,甚至更恶性的后果。

我知道人在被噪音折磨后,容易失去理性。

放弃反击后的我,忍受着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的痛苦,那段时间像是分裂成了两个Frank,一个是极度阴暗的自己,一个是崇尚理性的自己。

这时候我想到了一部电影,由朗·霍华德执导,罗素·克劳、詹妮弗·康纳利主演的励志电影《美丽心灵》,电影中的纳什知道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后,在妻子的长期鼓励下,生生地忍着分裂人格的痛苦,顽强地投身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

电影的故事原型正是世界著名博弈论大师约翰·福布斯·纳什,现实中的他正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精神疾病,自我调节十分困难,而纳什凭借的超强的意志力,长期坚持理性的学术研究,让我受到了启发。

对于噪音敏感和精神衰弱的症状,远不及纳什精神分裂痛苦,而人只要崇尚理性科学,坚信这是一种力量,那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反击与放弃反击,本质上也是一场博弈。

如果反击,我可以换一个地方住,我还有别的房子,反击对我来说,轻而易举,任何先进的工具,我都可以搞到手,我也知道怎么反击最有效,不影响其他邻居。

但是反击的后果是,我必须每天提醒吊胆,因为我在“施暴”,这不是我价值观认同的行为,虽然楼上对我的噪音侵害本质也是“施暴”,但对方至少在我的沟通中得知并非是故意的。

做违背自己价值观的行为,就是让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有朋友说,这世界你善良,就等着被欺负,因为别人的恶是完全零成本,但是你的善,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没错,我知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常识,但这与楼上噪音是两码事,有人明着欺负我,我肯定会还手,但是楼上的问题在于小孩的管理,在于生活习惯,在于观念上,他们不是恶人,更不会恶意来欺负我。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多次上门沟通、多次提出改善建议,多次维系邻里关系,我坚信的是楼上不是恶人,他们起初对我的反感,正如我第一次遇到噪音时对他们的态度,但是换位思考,伸手不打笑面人,人都会有同理心,我们沟通也从晦涩,变成聊学校教育,一起吐槽物业管理的问题,慢慢的由陌生人变为“邻居”,而这个过程,我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

我鼓励所有“难友”在处理噪音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先摈弃“楼上恶人论”,实际上真正恶人的占比不会超过20%,而大多数人遇到的是陌生的80%,陌生感,就会让人产生多疑情绪,怀疑楼上是恶意的,怀疑他们是恶人,怀疑自己沟通会遇阻。

但是当你有这些情绪的时候,你第一次沟通对方当然也会是这样怀疑你。

甚至有些“难友”连上门沟通的第一步都没走,就开始自暴自弃地认为:楼上肯定是没素质的,谈了也没用。

内心排斥与陌生人沟通,找了一个借口,问题没有解决,痛苦加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家庭亲人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其他层次的关系,都需要相处。

所谓相处,就好比谈恋爱,一见钟情后,必须相处一段时间才能看清对方的真实为人,而仅凭一见钟情,很难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与陌生的楼上邻居沟通,也是同理。

第一次见面,互通友好,提出问题,不做对错评价,因为你不能仅凭第一次见面就去评价对方的对错,在你第一次上门沟通前,你对楼上的假设,仅仅只是假设,只有眼见才能为实。

能把第一次沟通做好,建立一次良好的沟通印象,对今后提出噪音改善建议,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般而言,第一次属于提醒,楼上如果是有素质的,势必就会注意一点,但是这仅限于素质极高的楼上,可能大多数是嘴上说知道了会注意,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改善。

对于这种情况,就应该计划下次沟通,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比如:换双静音拖鞋,桌椅脚贴防滑垫,小孩活动区域铺设地垫…..这些常规措施的提出,对方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噪音有改善,但是你必须进入脱敏环节,否则心理还是无法接受;二是拒绝,你开始做楼上恶人论准备,进入下一阶段,艰难的“反击”选择期。

如果已经走到了反击的阶段,那就没那么多讲究了,等楼上来找你,等来的是妥协还是报复,这就因人而异了,做好进入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另外,还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楼上接受了改善措施,但是噪音并没有改善,这时候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噪音源是否找对了,二是楼上是否存在恶意行为,如果是恶意的,那你做再多措施也是徒劳。

楼上是有小孩的家庭,闹腾是不是无解?目前来看,愿意主动对孩子加强管教的家长是少数,多数家长还是停留在“我家有小孩肯定会吵”的思想观念。

无解的是楼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小孩吵闹只是表面问题,与家人的纵容、溺爱、缺少行为认知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小孩住进楼里,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楼下势必会被影响。

这里还要涉及到我国房屋隔音的问题,如果能提高楼板厚度,并且增加隔音减振工艺,小孩顽皮也就对楼下影响变小了。

但这是后话,希望以后国家能够重视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对小孩的噪音,只能和家长沟通,含有一点碰运气的成分,能改善最好,改善不了,你只能自己改变,忍受?反击?搬家?当你家的噪音已经改善,那你还有两件事要考虑,一是家里是否需要做进一步做隔音(隔空气传播噪音),把噪音控制得更少一些;二是进行脱敏疗程。

做隔音吊顶和隔音墙体,我已经亲测,对空气传播的噪音有隔音效果,那些说隔音装修没用的朋友,可能是遇到了骗子,也可能是工艺不对,这里提醒各位,如果需要做隔音装修,一定要找专业的团队!一定要找专业的团队!一定要找专业的团队!振动噪音效果不佳。

专业的团队哪里找?我还是不推荐大家去找专业的KTV、影院的装修公司,他们对材料和工艺虽然比较熟悉,但是你家环境不是KTV,不是影院,不要太想当然了。

隔音工艺只是要求专业度比较高,并不复杂,十几年前就已经有成熟隔音方案,对于不专业的人,自己瞎琢磨的,实在不推荐了,花了冤枉钱是小事,更是影响心情。

做完全屋隔音后,你家的噪音可以减弱一些(比如说话声之类的),暗示自己别再去想噪音问题了,你要过度到脱敏环节。

脱敏的原则是分散注意力。

分散的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是让自己充实起来,工作上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生活上增加户外活动、组织家庭活动、旅游、运动、专注兴趣的开发、投入一项热爱的事业……只有当你注意力转移了,才会忽略噪音,就没有闲余时间去寻找噪音了。

脱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开始会出现敏感反复,但是只要坚持去做自己的规划好的事,坚持自律,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这个过程可能会是半年,也可能是几年,但是你要明白,做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摆脱噪音敏感,而是让自己更优秀,你不为自己做出改变,整天还停留在抱怨噪音的阶段,自己就比其他人落后太多了,你固执于自己不改变的思维,积怨积恨越多,痛苦就会永无休止,搬家也无济于事。

强调:不建议有严重噪音的家庭做隔音装修,对于楼上恶意且频繁的噪音,你做再好的隔音,也挡不住楼上的折腾,隔音装修是建立在楼上已经改善的前提下,或本身噪音不严重的家庭,切记这点,否则做了也会后悔。

(所有隔音措施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有人说“难友”是一个极小众的圈子,我的看法正好相反。

我认为,不管是住什么房子,噪音都会存在,只是噪音有远有近,有强有弱,有人为的,也有机械设备的,有可控的,有不可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噪音“难友”是无处不在的,打开窗户,施工的工地、车流穿梭的道路、狗叫猫叫、广场舞喇叭、商家促销广告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别人的噪音,只是我们遇到的是家庭环境中的噪音,而其他的噪音,可能存在时间是暂时性的,但同样对他人造成了影响,也同样会触发敏感反应。

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还是会抱怨,自家的噪音难道只能自己做出改变吗?我的答案是你必须改变,哪怕是再耐心一次的沟通,你也必须先说服自己,尝试过了才知道答案。

反击、忍受、搬家……都是在与自己内心做博弈,难道不是吗?短期内,我们只有这些选择,而长远看,我们要做的事就显得更重要了。

有时候我会想到《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徐峥演),国产格列宁太贵,很多白血病人吃不起,印度格列宁,价格便宜也能救人,但是走私有风险。

程勇自己不是白血病,他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赚点钱,而当真切地进入到白血病人这个群体后,他的蜕变和成长是惊人的,即使为此陷入牢狱,也要尽自己所能救助每一个病人。

中国的反噪音事业,也到了该起步的阶段了。

现阶段的噪音治理,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观念落后。

但是“难友”越来越多,我们的“难友”真的太难了,真正解决噪音困扰,要么搬家,要么突破法律底线,不管怎样,成本都太大了,正如吃不起国产格列宁的“病友”。

我希望在反噪音事业中,能有更多程勇站出来,推动中国反噪音事业的前进,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五十年后,中国人都能拥有一个安静的家庭环境,即便我们这代人不在了,我们现在所做的奠基工作,将为无数后浪指引方向,我们的真心、正义、勇敢、无畏、同情,将成为后人的榜样,我们现在的呼声将被后世铭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