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凤集大道15号

成功摆脱噪音的一年里我在做这些事


2020年已经悄悄地从日历本上翻去,此刻已临近岁末,即将告别庚子年的不平凡,迎接辛丑年的蓄势待发。

这一年走来,发生了许多事,认识了许多人,行驶里程表又多了两万公里,手机内存已经所剩无几。

我在曾经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我自己的噪音经历,如果不是自己亲手记录下来,我或许快要忘记当初为改善楼上噪音而付出的努力,如今只是偶尔有人问起,我会淡淡的说一句:已经摆脱,没什么了。

以前总结过很多噪音的干货,包括理论性的,科普类的,还有实践方法,脱敏方案,现在回过头再去看看,自己都觉得心生感慨,从一开始为了自己走出噪音困境,到后来抱团取暖,我的个人微信一直公开着,只要是真实的噪音受害者,我都愿意帮助他,鼓励和支持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最珍贵的财富。

接下来介绍一下我这一年来做了哪些事,有些事也是大家一起参与完成的,文中会有点名(网名)2019年11月我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针对的是邻里噪音对大众的影响,为期6个月时间,主要采取网络形式来完成调查,在微博,贴吧,知乎上都有发帖,收到4000多人的回馈,并且于2020年4月19日写成书面报告发布,标题为《中国邻里噪音调查报告:近八成城市居民受到影响》。

2019年12月,向行政服务中心咨询如何成立城市反噪音协会,后向环保局申请开设城市反噪音协会,被拒。

2020年1月疫情爆发,由于楼上动静又变大(之前已经改善,但居家时间久了,孩子在家待不住了),所以我开始计划做隔音改造。

咨询了很多装修方面的专业人士,包括声学研究领域的大学教师,研究所的专家,在网上也找了许多工程案例,文献报告等等。

(这些资料现在都免费公开赠送给需要的人,可以加我微信获得)。

2020年3月中旬,再次向环保局咨询如何开办反噪音协会事宜,得到了环保局工作人员的详细电话回复。

第二次提交材料,被拒。

2020年4月14日,开始运营这个公众号,起初名字叫“邻里噪音联盟”,后来因为有朋友提出名字具有争议,可能误导是噪音制造者联盟,本来打算换成反噪音联盟,但是发现知乎和微博上不能使用反某某的名字,所以后来改成安静之家。

2020年5月初,我自己家里开始进行隔音装修施工,其实楼上孩子噪音只在疫情初期吵了几天,后来就几乎听不到了。

本来家人是不同意我做的,因为做完后影响层高,他们对噪音无感,所以并不在乎,而且改造费用并不便宜,之前为了避开噪音,我把乡下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已经花了不少钱。

但是为了检验隔音吊顶的真实效果,我还是坚持去完成,也是给关注隔音装修的朋友一个回馈,对空气传播的噪音有效,振动效果处理不佳。

2020年5月11日,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微博和微信等渠道上,发起了治理邻里噪音的两会谏言活动,收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特别感谢:klspa4xq、蚊子咬包不消(生活在鼓里)、安妮、君君、大鹏、橘子多多姐、甲甲由由等朋友,还有众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朋友,大家都是积极踊跃的参加谏言留言,呼吁立法,呼吁关注噪音问题,扩大社会关注度。

2020年6月9日,我爬楼给我们楼住户投放了2000片桌椅防滑垫,实际送出1500多片,并拍摄了视频(帖子也已经发布),但是后续反馈一直没有来得及跟大家说。

其实在我送完这些防滑垫后的第二天,我就在垃圾桶里看到了还没有拆开一些防滑垫,虽然有点愤愤不平,可是我也尽力了,能起到多大作用,一开始我就做好的心里准备,哪怕只能一户两户贴上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2020年7月,开通了安静之家论坛,网址:http://www.anjingzhijia.cn 但是由于我对论坛管理和运营并没有经验,导致论坛一直没能公布,不过如果看到这里有朋友想合作开发的话,可以联系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找到组织,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上属于我们自己的安静之家。

2020年8月,搬到太湖边的自建房生活,期间因为颈椎病犯,在家休养了几日,把网友的一些精彩投稿文章整理打包发给了三联周刊,南方周末,澎湃新闻,界面新闻。

后来因为每周接受康复治疗,医生建议减少使用手机和电脑,文章更新就几乎停止,病情后来慢慢缓解。

2020年9月,第三次向环保局申请成立反噪音协会被拒,理由和前面两次相同,不批准个人成立该类组织。

其实这个理由就是没有理由,我也试图去寻找过真正的原因,但是内部人士告诉我,这种反噪音组织存在就是对他们系统的挑战,与某些职能部门是对立关系,领导肯定不会批准的。

事不过三,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成立反噪音协会的念头,如果屏幕前的小伙伴们对成立协会感兴趣,可以去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咨询需要什么材料,虽然我这边失败了,但是不代表其他地方没希望,大家可以试试看。

2020年10月,应网友反馈的隔音材料问题,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苏州南京杭州多家隔音材料生产厂家,对隔音毡,隔音棉,隔音板再次做了深入的调研,实地体验了厂家的隔音样板间,并且带回部分样本,赠送给了知乎网友。

2020年11月,绿色家居杂志小编联系到我,让我参与他们一个栏目关于住房隔音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我倡导居家安静观念,希望今后开发商能够增加浮筑楼板工艺,呼吁广大装修公司可以考虑家庭隔音项目,特别是地板商,通过主动铺设隔音地板,从而降低楼上对楼下的振动影响。

2020年12月,接受浙江交通广播电话采访,解释了住宅噪音的起因与预防措施。

12月底,向三联周刊投稿《中国邻里噪音调查报告》,前面几次投稿,都因题材原因没有收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继续投稿,我相信只要有人坚持做这件事,这件事最后不管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都不会放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以上是整个2020年的总结,并没有伟大的事迹,都是一些小事,我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们群体中有很多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伙伴,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加入到反噪音事业中,一起推动反噪音事业进步,为立法,为综合治理,为建筑隔音标准出一份力,哪怕只是去政府平台留言,哪怕只是在微博上发条动态,都是在帮助更多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因为我本身工作原因,没有太多精力分身再去做别的事情,所以有时只是尽自己最大限度去支持反对噪音,包括声援微博上一些遇到困难的朋友,特别是广州的生活在鼓里(网名),还有最近上了热搜的黑龙江绥化的退伍军人韩先生。

很多人我们素不相识,但是我们是有同样经历的人,邻里噪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不管在不在一个城市,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能够相识,都是一种缘分。

很多人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没想到竟然会因为噪音而认识这么多人,而且大家聊的十分投缘。

在这一年里,很多人选择了搬家,包括最早的安妮,还有投稿的木木,雯雯,向阳花开,脾气暴躁葛大爷,DreamJDK,hoooper,还有群里的优优(还有很多已经搬家退群了,我叫不出名字了),他们曾经都是饱受噪音折磨,能够选择搬家,一是自己下定了决心,二是有家人的支持,而且搬家是花钱的大事,不是任何人可以说搬就搬的。

从最早开始关注噪音问题,到后来认识了很多人,我也收获的很多,我自己是从噪音敏感一点一点走出来的,我知道这种经历有多痛苦,2020年我已经没有楼上噪音困扰,但是噪音敏感直到搬到乡下居住了一段时间才算彻底消除,之前还是会有一些焦虑,实际上隔音吊顶没有起到任何保护作用,被噪音伤害过的我们,全都印证了那句老话“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真正要脱敏,不是一件容易事,说起来不难,想要做到,太难了。

现在我还是回到了市里的房子生活,因为冬天太冷,为了孩子上学接送可以方便一点,其实乡下自建房也有噪音,比如每天早起的大爷大妈会在围墙外聊天,垃圾清运车每天四五点钟就会哐当哐当的开过门口,还有永远吠不停的野狗,和勤劳的打鸣公鸡。

虽然这些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正常的生活噪音,跟楼上噪音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但是我真的有被垃圾车给惊醒,以至于我每天清晨四五点都会醒一次,然后听着窗外的垃圾车慢慢开走,才能重新入睡,好在我已经没有噪音敏感,即便是这样被吵醒,我也没出现以前那样心慌心悸心跳加速的情况,大概不敏感了就是可以接受度更高了,心情更不会因此变差。

这一年,我没有再跟楼上聊起过噪音,见过几次面,只是相互寒暄一下,有时候甚至就当没看到,招呼也不打。

我不知道他们目前什么情况,最后一次聊噪音,他们说自己也敏感了,因为他们的楼上也很吵,经常半夜三更大吵大闹,看来真是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当初我为让他们改善,花了很多精力,自己也陷入很深的焦虑,就感觉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会陷入这种绝望中,可是通过一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楼上主动认错,并且主动执行隔音措施,让我倍感欣慰。

所以我不止一次说我是幸运的,碰到了讲理的楼上邻居,但是他们当初也有过很多难听的话,甚至是辱骂我,只能说明我脸皮厚,什么都没当真,我一直认为脾气大的人本质上是没有什么本事的,说话越大声,越是证明他心虚和无知,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一些碳水化合物的组成,想到这里其实也能开导自己,不要去为了无法改变别人而自己生气,他们能不能改,全都在于他们自己的事,我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方案执行下去,积极调整心态,很多使用反击工具的伙伴们应该也深有体会吧。

最后我还是留下这段话,这段话是一直激励我走下去的精神动力: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2021年,预祝没有摆脱噪音痛苦的朋友可以迎来美好的转机,已经摆脱噪音的朋友,可以拥抱新的生活。

艰难的2020,我们都已经熬了过来,新的一年,一定会有好事发生,家人们,加油吧!Frank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