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男子提醒邻居降噪反被打,网上维权后竟被公司解雇,你怎么看?
更新:有朋友呼吁我科普一下住宅噪音,我发现有很多人是看到这位黑龙江韩先生的遭遇才知道这种“特殊的噪音”,虽然我们国家很早就定制有噪音法,还有地方的治安管理条例,都提出过噪音扰民的处理办法,但是基层执法没有落实,我这边群里就有400多位噪音受害者,像这样的群还有很多,曾经我做噪音调查时至少加了20多个这样群。
另外还有公众号,百度楼上噪音贴吧,微博楼上噪音超话,有无数的噪音扰民问题,成千上万的噪音受害者,就跟本题的当事人韩先生一样,很多人矛盾严重后选择报警,但是收效甚微,这个圈子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因为噪音事件转化成恶性刑事案例屡见不鲜,这次黑龙江韩先生的这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接下来是一些科普内容:关于邻里噪音的研究和治理我曾经还写过一篇专业论文:噪音基本概念:邻里噪音的定义:居家生活中因四邻居住者人为的、或使用器具制造出的干扰到其他居住者的声音。
邻里噪音的特征:对他人具有干扰性,发出时没有提示预兆,非偶发性,通常每天都会出现,无法简单地使用分贝值界定噪音大小,晚间影响大于白天。
邻里噪音的判定依据:是否对其他居住者主观上造成打扰或打断反应,该打扰可以是影响睡眠,如被吵醒、入睡困难,也可以是在家中学习工作时被声音打断分心。
邻里噪音的种类:脚步声、频繁拖拉桌椅声、小孩跑跳声,小孩哭闹声、物品砸落地板声、大力关门声、大声说话、敲击墙壁声、剁菜板声、大音量电视声、宠物噪音、乐器声、管道下水声、空调外机低频噪音、鱼缸低频共振声等。
邻里噪音起因一、建筑自身隔音性能差1、建筑隔音标准缺乏监管《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编号GB50118-2010中规定,对于高要求住宅卧室、起居室允许的噪音级别为:卧室白天≤40分贝,夜晚≤30分贝;起居室全天≤40分贝,超过此标准即为建筑隔音不达标。
但是,即便是有这样的标准,当家中出现邻里噪音超标后,会陷入投诉无门,各部门甩锅、相互推诿的尴尬境地。
12345投诉平台:邻里噪音超标需要有检测证明,才能证明住宅隔音不达标,噪音问题主管部门是环保局,责任主体是开发商,建议咨询环保局,或与开发商协商处理。
环保局:我们只负责户外施工噪音超标、工业设备、交通噪音。
邻里噪音影响属于邻里问题,建议咨询物业调解处理。
(很多噪音鉴定机构不接受家庭环境内部的噪音超标鉴定)物业的态度:房子是开发商盖的,物业只负责日常维护管理,隔不隔音不属于我们管理内容,噪音矛盾是邻里纠纷,实在不行就报警。
开发商的态度:房子是按照标准建的,现在出现噪音超标,都是人为的噪音(例如孩子在家蹦跳),这事没办法控制,不属于开发商的责任,不行你就报警吧。
报警的回复:噪音超标是环保局的管理范围,不是民警说超标就超标的,需要去找机构鉴定噪音超标(实际上很难,大多数城市没有这种鉴定),因为邻里噪音问题引发的纠纷,民警可以牵头与社区街道出面协调。
社区街道的态度:楼上是有小孩的家庭,平时肯定动静大一点,邻里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绕了一圈,大家会发现,这部编号GB50118-2010的《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只是徒有其表,建筑隔不隔音,在房子盖完后就没了主管部门,也就根本不存在监管机构,即便是出现房屋隔音不达标,也是无处维权,就更别说处理解决了。
2、房屋结构导致的隔音差国内降低建筑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早在70年代北京前三门兴建新中国第一批高层住宅的时候,小平同志就亲自指示,把层高降到了2米5,这样每栋楼省下的成本,就能再多盖一层楼。
而现在的商品房,建筑成本也压得特别低,结构上全部都是够用、符合标准就行,所有的楼板、墙体厚度都是卡在刚刚好的数值上。
(来源:知乎ID住范儿石乐天)根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住宅房屋现浇楼板厚度,单层板最低60mm,双层板最低80mm,无梁楼板最大厚度仅150mm。
楼板太薄、墙体轻质化、框架结构刚性连接强度高,没有浮筑楼板工艺种种原因导致楼层间的固体振动传声现象明显,例如:楼上走路的振动声通过楼板和墙体传导至楼下。
这种现象被称为“楼板墙体共振现象”,楼板撞击共振声是目前最主要的邻里噪音起因。
另外,一些住宅的公用墙体使用轻质化泡沫砖,隔音量远不如实心红砖墙(已被淘汰),导致隔壁声音透射量增加,例如:隔壁的电视声、说话声无法有效隔绝,影响正常生活。
二、装修忽视隔音细节多数家庭在房屋装修时,不会考虑隔音,导致装修后隔音效果进一步损失,无法弥补房屋本身隔音差的先天不足。
另外,在装修行业,没有强制的隔音标准,木地板铺不铺隔音层,很多商家根本不关心。
多数房屋现浇楼板本身不包括隔音层,在家庭装修时,铺设木地板通常只铺设一层防潮纸,不具备隔音作用,而传统的木地板铺设使用木条龙骨架空地板,这种结构无心插柳柳成荫,形成了声桥结构,虽然这种铺设方法沿用了几十年,但是由于近年来实木地板质量参差不齐,劣质实木地板以次充好,劣质地板易老化、变形、开裂等因素加剧了地板不隔音问题。
三、居住人不良生活习惯在隔音差的房屋中,并非所有人都会经历邻里噪音打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居住者的生活习惯。
1、进屋不换拖鞋,硬底鞋/皮鞋直接踩地板。
2、在家喜欢大声说话,习惯大声喧哗。
3、频繁在休息时间段剁菜板,菜板下不铺设软毛巾。
4、频繁大力摔门、大力开关橱门、窗户、抽屉。
5、频繁拖拉桌椅家具,没有固定的摆放位置。
6、习惯乱扔杂物,随意摆放物品,频繁掉落。
7、饲养宠物不注重宠物的叫声及活动造成的影响。
8、晚睡且好动,夜生活丰富,作息时间不规律。
9、在家健身、直播、练习乐器等不做隔音措施。
噪音问题的成因,客观上是因为房屋本身的隔音差,主观上是由于人的因素。
因此,我们在治理中,也要强调对居家文明观念的宣传,很多生活习惯不涉及法律约束范畴,例如:邻居出门后总是很大声的摔门,摔门时整个房间都跟着振动,声音突然,足以惊醒熟睡中的其他邻居。
大声摔门,不触犯任何法律,也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大声摔门,但是正如不尊老爱幼,不珍惜粮食一样,属于不文明行为,所有人应该遵守文明行为,避免不文明行为对他人造成影响。
四、孩子顽皮缺乏管束很多家庭噪音,是由于“熊孩子”造成的,特别是开放二胎的这几年,学区房成为孩子集中活跃的区域,每家每户都有1-2个读幼儿园或者上小学的孩子。
只要你的邻居有孩子,你的居住环境就很难安静,早上起床就是一番咚咚咚折腾,拖拉桌椅,翻箱倒柜,东西掉落地板,叫唤声,哭闹声,跑动声不绝于耳。
平时在家跑跳打闹,摔玩具,砸地板,踢球跳绳让人头皮发麻。
孩子在家制造噪音,家长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说辞:我家有孩子,孩子要动,我们控制不了谁家没孩子呢,孩子吵都是很正常他还是个孩子,让他安静他听不懂我们注意了,但孩子爱动,我们真没办法孩子顽皮是天性,我们不能管太多是孩子都会吵,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孩子走路就这样,不能算故意孩子在自己家玩,难道不行吗这楼里孩子都吵,大家相互理解吧这样的家长,通常认为孩子吵就是没法避免的,他们不会主动去管理孩子的行为,更不会意识到孩子的行为是缺少管教导致的,笼统地将孩子活泼与吵闹划了等号。
有孩子就一定要忍受被打扰吗?当然不是!孩子活泼没错,但是打扰到其他人就是错误的行为,应当被制止。
如果孩子在家跑跳振动,打扰到了楼下邻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而父母没能正确引导孩子文明的行为,长大之后,就会是一个巨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巨婴,他们的孩子,没有正确的榜样,所以在治理中,我们要加强学校教育的工作,一起推动国人素养的提高。
邻里噪音治理建议:治理原则:抛开分贝值的局限性,在现有住房环境内制定噪音治理标准,由基层工作人员组建专项行动小组,达到举报、受理、执行一体化。
一、建立专门的邻里噪音投诉平台:可以由现有12345平台划拨一部分人员,成立专门的邻里噪音投诉平台,专事专办。
二、由环保部门成立专门的噪音治理小组,制定邻里噪音整改标准:1、静音拖鞋标准2、隔音减振地垫/毯标准3、桌椅家具防滑静音垫标准4、隔音门窗标准5、隔音吸音材料使用标准6、家庭练习乐器消声标准7、家庭直播隔音标准8、空调外机消声减振标准9、宠物饲养的安静标准每条标准,均对应具体的噪音整改方法,以便基层规范化执行。
三、由基层单位建立规范治理流程:受害人向12345专项组投诉:第一次:由物业到噪音户贴通知条(提出整改建议)第二次:由社区街道/物业组成联办组到噪音户贴警告条(责令整改)第三次:由社区/街道/物业/民警组成强制小组上门强制整改措施。
对一个月内被投诉三次以上且不配合整改者:执行罚款及行政拘留。
对同时被多人投诉且屡教不改、或在强制整改后恶意破坏措施者:执行罚款及行政拘留,并且列入征信黑名单,影响贷款及子女升学。
四、公益宣传1、在城市公交车、地铁站、小区出入口、停车场、商场超市等人流大的点位增加“居家安静文明”广告投放,宣传在家安静的文明行为,提倡遵守文明习惯,杜绝居家不良陋习,养成不打扰别人的自觉文明素养。
2、由社区热心人士组织“安静协会”,不定期走访小区派发居家安静宣传资料,由文明办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居家安静文明讲座,举办场次、参加人数计入文明城市考核项。
五、学校教育幼儿园入学后,增加居家文明宣传课,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居家安静习惯。
每学期定期抽查一部分家庭参加安静文明评比,主要形式为家长带领孩子模拟在家场景,设置打分项,优秀的家庭获得适当奖励。